|
寻声觅迹访莆韵,薪火续千年戏音
——“戏音传梦”实践队莆仙戏探索之旅
为深入挖掘莆仙戏历史文化底蕴,探寻戏曲艺术根脉,7月4日,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“戏音传梦”实践队踏上莆阳大地,先后走访莆田艺术学校、莆仙大剧院与莆田市博物馆,在古今交织的艺术场域中,聆听千年文脉的回响。
古韵萦怀,艺校问道
实践队走进莆田艺术学校,一场探寻莆仙戏文化根脉的奇妙之旅就此拉开帷幕。队员们首先步入古朴静谧的校图书馆,指尖轻触书页,仿佛叩响了通往莆仙戏千年文脉的时光之门。藏书之中,科介图谱静静陈列,戏曲人物的身段在图谱中定格,展现出莆仙戏“歌舞并重、科介俱佳”的独特表演艺术;锣鼓经谱里,跳跃的音符跃然纸上,仿佛能让人听到悠扬的锣鼓声在耳边回响。这些文字与图谱如同散落的星斗,拼凑出莆仙戏遗韵的璀璨星河,重现着这门古老剧种的独特神韵。
珠翠瑶光,千年指语
移步头饰工坊,流光瞬间洒落。陈兆宾老师缓缓打开木匣,其中点翠凤冠幽兰华彩、鎏金步摇珍珠萤光,每一道纹路都尽显古韵匠心。陈老师亲自为队员佩戴头饰,耐心讲解角色动作要领,细致示范每一个细节。在这场沉浸式角色体验中,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,化身为戏中人物,真切领略到传统戏曲装扮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分量,更深刻体会到传承与弘扬莆仙戏文化的重要性。走进化妆间,林丽容老师依据队员们的气质挑选戏服和头饰。武生戏服挺阔威武,细节中尽显利落气魄。穿戴完毕后,老师示范武生仪态,强调“站如松,步子沉!”经过老师们的细心调整,每一位队员的头饰都恰到好处地固定在最佳位置。队员们难掩兴奋,欣赏着彼此华丽的莆仙戏服饰,并在老师指导下,以完美姿态留下展现莆仙戏独特魅力的珍贵影像。这一过程让队员们近距离接触了莆仙戏传统服饰,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队员们一致表示,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,持续深化对莆仙戏艺术精髓的理解与掌握,在守正创新中担当起传承使命,让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古律新声,赤心未老
在与国家三级演员陈兆宾老师的深度对话中,队员们揭开了莆仙戏的千年面纱。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,莆仙戏宛如一座流动的戏曲博物馆,它拥有源于傀儡戏的独特科介功法,保存完整、传承八百年的文本典籍,以及被誉为"戏曲活化石"的宋词曲牌锣鼓经。尤为珍贵的是,每个行当的举手投足皆以傀儡动作为范本,独特的方言唱腔既流淌着千年宋韵,又保持着严格规范的曲牌体系。谈及传承与创新,老师坦言,尽管受方言限制,但莆仙戏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:民间剧团扎根乡土,以**会、社戏维系文化根脉;专业院团精研剧本,推出多部获奖佳作。从登上春晚舞台到远赴巴黎惊艳国际观众,莆仙戏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,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。
守正不泥,新枝故园
与艺校校长郑智专老师的交谈,让实践队明晰了莆仙戏传承的挑战与路径。郑校长表示,面对人才断层与传播困境,学校正构建“3+4”一贯制学籍体系,通过七年本科贯通式培养,从根源上解决人才学历进阶问题;同时下沉传承关口,通过“莆仙戏曲进校园”等系列活动,贯彻传统文化代际培养,让莆仙戏融入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。在数字化浪潮中,学校还借助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,以趣味形式解读戏曲艺术的精妙。校长“先守正再创新”的话语铿锵有力,传递出对传统的坚守与革新的勇气,这份文化自信让队员们深刻领悟:只要守住科介体系之魂,激活教育传承链,这门根植文化基因的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生生不息。
台承古韵,柜藏千载
7月4日下午,实践队前往莆仙大剧院参观,感受传统戏剧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完美融合。参观结束后,队员黄一诺感慨道:“我被莆仙戏穿越千年的文化生命力震撼。身为莆田人,深入了解家乡保存着如此宝贵的艺术瑰宝后,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,也深感有责任为保护和传承这份文化贡献青春力量。” 随后,实践队前往莆田市博物馆,在可感可触的历史展品中,近距离感受“宋元南戏活化石”的独特魅力。在“莆仙戏文化专题展区”,队员们系统了解莆仙戏的发展历程。莆仙戏孕育于宋代兴化民间杂剧,历经宋元兴化南戏和明清传奇等发展阶段。该剧种在百戏的基础上,不断吸收融合傀儡戏、宋元南戏等艺术形式的精华,逐步形成了剧目丰富、音乐独特、表演精湛的成熟戏剧体系。在展出的珍贵文物中,队员们体悟着莆仙戏“歌舞并重、科介俱佳”的艺术特色;在清代戏台木雕屏风中,队员们触摸莆仙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脉动。
戏韵入堂,童心续脉
7月16日,莆田实践分队来到跳跳娃少儿舞蹈中心开展“莆仙戏进课堂”宣讲活动。成员们用精心制作的PPT,以实践队IP“莆仙仙”串联起莆仙戏千年历史,通过经典剧目欣赏和生动有趣的互动交流,带领小朋友们进一步感受莆仙戏的独特魅力。实践队把“非遗”从课本里的名词变成可触可感的生动体验,不仅拉近了年轻一代与莆仙戏的距离,更是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动态接力贡献青春力量。
非遗新创,戏韵流芳
在此次社会实践中,实践队以年轻视角探索传承新路径,打造出系列文创IP形象,让古老艺术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近大众。实践队从莆仙戏经典剧目人物形象和服饰纹样获得灵感,设计出莆仙戏IP莆仙仙。同时,衍生出其他文创产品,如IP表情包贴纸、亚克力钥匙扣和明信片。通过年轻化视觉语言重塑非遗形象,拉近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距离。
从莆仙戏的水袖翻飞里读懂宋元南戏的千年回响,在傀儡科介的方寸之间触摸戏曲艺术的亘古脉动。在这场探寻莆仙戏文化根脉的奇妙之旅中,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莆仙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,深化对地方特色艺术价值的认知,更让实践队坚定了信念: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,既要主动承担起传承莆仙戏的责任,又要以创新思维为传统艺术注入活力,让莆仙戏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。
|
|